引子
第一章 草根中的草根
第二章 小学学历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章 闯成都
第四章 革命的目的不是“分肥”
第五章 虎口脱险
第六章 在上海蛰伏的日子
第七章 一纸救三命
第八章 学生考老师
第九章 昙花一现的“新教育”试验
第十章 去上海、南通考察实业
第十一章 重返讲台
第十二章 不忍离弃的通俗教育馆
第十三章 做航运事业,必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第十四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十五章 “民生”轮首航,遇二匪一滩
第十六章 三破三立
第十七章 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第十八章 峡防局长
第十九章 轰轰烈烈的北碚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十章 日本轮船必须无条件接受武装检查
第二十一章 国土沦丧前夜的一次重要考察
第二十二章 “化零为整”行动
第二十三章 民生崛起,外国船队萎靡
第二十四章 “三段式航行”
第二十五章 难得一见的“卢作孚旋风”
第二十六章 南京沦陷前的那些日子
第二十七章 “沉船”风波
第二十八章 雪中送炭
第二十九章 中国式“敦刻尔克”
第三十章 底下造船车间
第三十一章 打通日寇封锁下的交通线
第三十二章 粮食局长和他的“几何计划”
第三十三章 盘点民生公司在抗战中的付出
第三十四章 参会的任务不是请客吃饭
第三十五章 入乡随俗
第三十六章 跟加拿大政府和银行谈借款
第三十七章 宋子文的“太极拳术”
第三十八章 蒋介石的别有用心
第三十九章 战后运输复原行动
第四十章 整体沿海战略即将实现
第四十一章 粉碎美国人的阴谋
第四十二章 “你吃不掉我”
第四十三章 即将终结的“裙带资本主义”
第四十四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四十五章 两军对峙时的应变之策
第四十六章 面对巨变时的选择
第四十七章 定海脱险
第四十八章 在香港的日子
第四十九章 北归
第五十章 海船的巧妙行动
第五十一章 荣归故里
第五十二章 草根本色
第五十三章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引子
倘若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做出过某种举世瞩目的伟业,那么研究他的人往往会给他的出身做一个非常具有极端性的定位:要么就是草根什么什么,要么就是名门什么什么。即使定位草根什么什么,也得标出几代几代之前,他的家里出现过一位多么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也就是说,草根必须跟名人牵扯到一起,才更能说明草根为什么会成为名人。比方说,朱元璋是草根皇帝,他的祖先到底是不是朱熹,很难说清,可是很多研究他的人都习惯地把他看成是朱熹的后代。在他们看来,纯粹的草根根本不存在,所有的辉煌都是遗传基因在发生作用。
本书不这么认为。本书认为:一番伟业的开创,是时代推动的必然结果,跟开创这番伟业的人的祖辈遗传基因没有太大的关系。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伟大人物叫卢作孚,他出生于公元1893年4月14日(清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他的老家在四川省合川县肖家场(今为重庆市下辖合川市的肖家镇),他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实业家,他曾经被誉为“民国船王”。可是在已知的他的数代祖辈里,并没有出现过一位在航海事业中多么有作为的人物,也没听说过他的哪代祖先在曾经的那个时代叱咤风云过,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们家几代人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苦难生活。他所有的辉煌都是靠他真刀真枪地干出来的。如果也给他的出身做个定位的话,他应该是草根中的草根。
第一章 草根中的草根
为了让大家对卢作孚这个传奇人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不妨从他的爷爷讲起。
他的爷爷叫卢仲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老人家除了每天下地干活,就是喂牛喂马,做些杂活,其他再没什么爱好。然而他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辛辛苦苦给人家种了一辈子的地,到头来属于他的土地连一点都没有,真正像俗话说的那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最让人不忍看到的是,老人家死了以后,连掩埋他的地方都没有。好说歹说,他年幼的儿子卢茂林都给地主下跪了,地主才算发了一回善心,给了卢家一小块“牛滚凼”,作为掩埋卢老汉的地方。
什么叫“牛滚凼”?说来寒碜,就是耕牛洗澡喝水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属于耕牛享用的那片土地。
一家人含泪掩埋了老人,接下来继续跟贫寒打交道。
卢茂林比起他的父亲,是个很有个性的少年。家里穷,只能给人家打工。在卢茂林看来,我豁出命去给你们家干活,你们家管我吃给我工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谁都不欠谁的。可是财主的儿子不这么想,他觉得,你给我们家干活这不假,可是我们家养活了你,如果没有我们家,你就算再有力气也没用,所以你依旧欠我们家的。既然你欠我们家的,那我就多少再找回点平衡。
怎么个找平衡法?财主的儿子没别的本事,只能拿卢茂林的人格说事儿:你不是给我们家放牛吗?那我就拿你当牛使唤得了。
有了这个念头,财主的儿子一旦心血来潮,就骑到卢茂林的身上吆五喝六。
一回两回这叫搞恶作剧,卢茂林都忍了,可是次数多了,卢茂林就实在忍无可忍了。前面说了,卢茂林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你老是拿人家不当人看待,人家能不爆发一回吗,何况中国有句俗话: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终于有一天,卢茂林忍不下去了,就把财主的儿子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别管揍得轻重,反正堵在心里的一口恶气算是出来了。
然而财主的儿子岂是揍着玩的?等他爬起来以后,还不得变本加厉地把卢茂林折腾个够。
卢茂林肯定会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会是多么的严重,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赶快收拾了下行李,就逃得不知去向了。而事实上,他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需要收拾的。
这里有一点咱得说明白,被揍的这个小财主决不是给他们家“牛滚凼”的那家的小财主,不然的话,即便他跑了,他的父亲也决不会在酒泉之下得到安宁的,最起码也得搬家。
那一年,卢茂林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要钱没钱要关系没关系,能逃哪儿去?结果逃了没多远,就累趴下了。
接下来,他在山坡的草丛里睡了一觉,醒来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合川县城。
一个乡下的孩子,打小只知道割草、放牛,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下地干活,连个集市都没去过,满打满算没见过几个人,而此时来到县城,一眼望去,有那么多人在街上来回走动,自然以为自己差不多已经走到天边了,财主的儿子决不会找到这地方来,于是就在这里停了下来。而事实上,他所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十几里路而已。不过有一点他并没有猜错:财主的儿子决不会再来找他了。人家傻呀,又没受多大的伤,只不过受了点皮肉之苦罢了,要是因为这事儿就满世界地去寻找一个穷得连讨饭都找不到门的小叫花子去复仇,这不是小题大做吗?这要是让乡里乡亲知道了,还不把人笑死!
卢茂林蛮以为忽然之间自己就来到了天堂,甚至还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但很快他就明白过来:所谓的脱胎换骨,那不过是瞬间的一个梦幻而已,而真正的他依旧是个给谁谁都不要的小叫花子。别看那些亭台楼阁富丽堂皇,让人流连忘返,其实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非得说有关系的话,那也只是多看几眼却断不至于有人管他要钱罢了。
看,却又不花一分钱,这当然是一件再便宜不过的事情,可是光看也不行啊,肚子饿得叽里咕噜,就算把整个县城全都看个遍,也看不饱肚子呀。当务之急就是得弄点吃的。
就这样,看似天堂般的小城市在卢茂林的眼里仅仅过了一支烟的工夫,就不再新鲜了。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沿街乞讨。
看到过《三毛流浪记》么?而此时的卢茂林不折不扣就是三毛的一个翻版。如果张乐平先生年长几岁,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张乐平先生因为亲眼目睹了流浪在街头的卢茂林,所以才产生了创作《三毛流浪记》的冲动。
也不知道在街上流浪了多少个日夜,终于有一天,卢茂林找到了一份在他看来还算不错的差事。从那以后,他就在一家小店铺里安分守己地当起了伙计,期望三年过后,能学到一种手艺,然后当个老板,以此养家糊口。
然而小店老板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善良,甚至比之前的那家财主还要恶毒,除了把脏活累活交给他去做以外,技术上的事情根本就不让他沾边。
怪不得人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直到这时,卢茂林才清楚地意识到,手里没钱,去那儿都不会受人欢迎。
一个偶然的机会,卢茂林听到了这样一桩买卖:说远在合川几百里之外的隆昌、荣昌两县盛产一种布叫细麻布。这种布因为非常薄,所以又叫“夏布”,很受河川人喜欢。把夏布从隆昌、荣昌弄到合川来,能卖个很好的价钱。
买卖倒是不错,只是路途遥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个来回,更重要的是,四川的路比任何地方的路都难走,李白有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尽管买卖不错,可是做这桩买卖的人依然不多。
然而,卢茂林听说这件事以后,当即决定:“再难我也要吃这碗饭。”
但问题是,做买卖得有本钱,他身无分文,又怎么去做买卖,总不能跑到隆昌、荣昌两县去白捡吧?
对此,卢茂林一点都不含糊:“虽然我没有本钱,但是我可以给有本钱的人当脚夫,只要货主能对得起我就行,我年纪轻轻,多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货主看他年轻力壮,又浑身上下透露出一副老实忠诚的样子,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果然过了没多久,卢茂林的经济状况就有了一定的改变,手里多少有了几个小钱。而在当脚夫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包装细麻布的物品(行话叫包装物)是粗麻布,作为包装之用,用完以后一般都把它扔了,可是那些没钱的人见了,就跟得到宝贝似的,会倍加的珍惜。
既然这样,卢茂林就把这些被扔掉的东西又捡回来,然后洗一洗、熨一熨,再卖给那些买不起细麻布的贫苦人家。价钱不多,因此卖得挺快。尽管那个时候还没出现“薄利多销”这个名词,但是这个名字所蕴含的道理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卢茂林就是“薄利多销”的实践者。
慢慢地,卢茂林积攒一点小小的本钱,就不再专门给人家当脚夫了,开始自己干自己的。
毕竟这是一份拼体力的差事,所以,卢茂林就算有了一点小本钱,也不可能在这个行当里弄出太大的名堂,勉强以此养家糊口,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转眼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卢茂林于是就在合川县城北门外杨柳街的高尺坎,租了一所三合院内的厢房,安了家,然后娶了贫苦人家的女儿李氏为妻。李氏是以童养媳的身份嫁到卢家的。嫁到卢家以后,李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赢得了卢家人的一致好评,乡里乡亲也都夸她是个好媳妇。
不久他们俩就有了孩子,而且一生就是好几个。据卢家的家谱记载,李氏一生总共生了六个子女,其中男孩五个,女孩一个。卢作孚排行第二,最初的名字叫卢魁先。
一个贫苦家庭,连最基本的衣食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一下养了六个孩子,贫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前文说了,卢茂林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男人。他虽然家里穷,但是,仍然能咬牙说道:“就算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
本书认为,卢作孚之所以有后来的辉煌,这跟他父亲坚贞不屈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某种程度上讲,卢作孚不畏艰难、勇于跟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正是他的父亲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所以,我们在纪念实干家卢作孚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