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论…………………………………………………………………003
第一章 作者及其家人……………………………………………024
第一节 曹雪芹………………………………………………025
第二节 曹天佑………………………………………………043
第三节 曹雪芹与曹天佑关系………………………………083
第四节 曹天佑家人…………………………………………116
第五节 脂砚斋………………………………………………167
第二章 内容………………………………………………………183
第一节 书中人物概述………………………………………186
第二节 书中社会风貌概述…………………………………194
第三节 书中历史文化情况概述……………………………232
第四节 用“省亲”三部曲暗写抄家………………………248
第五节 用“魇魔”事件再次暗写抄家……………………262
第六节 故事发生地南北转换线索契合抄家………………269
第七节 将抄家前一年暗设为主要背景年代………………278
第八节 暗中预示第二次被抄家……………………………291
第九节 将抄家暗设为全书的主线…………………………296
第三章 思想性……………………………………………………307
第一节 张扬人性……………………………………………309
第二节 两气两赋哲思………………………………………316
第三节 批判现实……………………………………………320
第四节 儒释道夹杂…………………………………………331
第五节 倡导新文艺创作观…………………………………334
第四章 文学性……………………………………………………338
第一节 定位………………………………………………… 338
第二节 文学空间…………………………………………… 344
第三节 全书架构…………………………………………… 351
第四节 文学借鉴和创新…………………………………… 360
第五节 写作手法…………………………………………… 369
第五章 源与流……………………………………………………389
第一节 承继…………………………………………………390
第二节 创作…………………………………………………399
第三节 传播…………………………………………………410
第六章 评说佚稿…………………………………………………438
第一节 回数及定位………………………………………… 438
第二节 暗写的内容…………………………………………443
第三节 佚稿成因……………………………………………443
第四节 零星情节……………………………………………448
绪 论
《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它是一部残缺的半璧巨著,现存文稿80回,约59.3余万字,80回后的文稿因故成为佚稿。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在其早期流传的手抄本上留下约99400余字的批语。在书和脂批中,“曹雪芹”被明显标识为作者;全书暗隐曹天佑的早期身世信息。书作者就是历史人物曹霑,其字天佑,小名宝玉,化名、笔名或改用名曹雪芹,他另有芹溪、芹圃、梦阮等号或别号。他生于清康熙(乙未)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715年5月28日。他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即公元1763年2月12日。他是曹顒和马氏的遗腹子,曹頫侄儿,曹寅的孙子。
《红楼梦》的创作实践是一个有强烈内在逻辑关联的行为过程。就原始动机而言,为了体现自我存在价值,曹天佑需借由文学作品这一媒介来完成自己的自传。就方式方法而言,他的家族有被雍正皇帝抄家的经历,为规避“文字狱”的迫害,他在书中使用化名明确告诉后世人们,已“将真事隐去”;为后世人们能解读隐去的真事,他在书中埋设了逻辑推理的基石——补天石和“通灵宝玉”对应;也让他的合作者脂砚斋移换一定的角度对书中隐藏的信息和隐藏的方式进行提示。这些情况决定了书稿的创作和流传。
《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开头明确声称已“将真事隐去”,意即该书的写作有一个刻意隐藏某些事实真相的过程,即作者刻意进行信息阻隔的过程。作者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加密处理,即密法著书。因之,我们判断它是一本类似密码书的文学作品,是本密码书。它既有作者明写的、读者一望而知可以识读的一面,又有作者刻意隐藏暗写的、读者一时不易识读一面。作者精准、恰当地选用了一个“隐”字来吊足人们的胃口,而没说“除”去或“删”去“真事”。是“真事隐”而不是“真事除”或“真事删”。对后世读者而言,它如水中望月,明明看得见,却怎么也摸不着,也如雾里看花,明明就在眼前,却怎么也看不清、看不透。作品问世以来,后世文人、学者为揭开书中的“真事隐”提出过内容迥异的多种观点,令人眼花缭乱。在揭示书中“真事隐”这件事上,该书问世后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公认的结论,所有已提出的观点最终被一一否定。问题依然是问题。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设谜和猜谜的竞技。作者一直情非所愿地成为保持胜利的一方。但这些探索也还是有益的,它为求证真相做了排除工作,使明智的人们不去重复做错误的事情。深藏书中的“真事隐”不确凿无疑地揭示明白,对《红楼梦》创作实践的认知水准就无法深入和提高,就无法接近以至部分还原该书创作实践的真相。后世人们对于书中“真事隐”问题的正确态度应是:首先,既然是书作者提出,则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不能闭上眼睛就否定、无视它的存在,不能因一时没揭出而否定它的存在。其次,不应长久漠视它的存在,让各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观点长期泛滥成灾。第三,要秉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可靠的史料、证据、理由和逻辑链来破解它,以彰显这部首屈一指的文学作品蕴含的非凡的社会意义。
经过多代人日积月累、去伪存真的不懈努力,这一长久困扰“红学”界、困扰社会的重大疑难问题已经被突破。因身处特殊的生存环境,为规避“文字狱”的风险,作者借由小说这一载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制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密码将“真事”深隐书中。书作者是历史人物曹天佑,我们因此将这套密码称为“天佑码”。
今天,我们已经破解了这部密码书,已掌握了书作者刻意隐藏在书中的基础和核心事实。概而言之,历史人物曹天佑的早期个人身世和其家族被雍正皇帝抄没的经历深隐书中,这就是书中的“真事隐”。曹霑、曹天佑、曹雪芹是一者三,三者一的关系,一人有三个名,三个名字是同一人。民间性质的《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和官方性质的《八旗满族氏族通谱》简单记录了他的存在。依据曹氏族谱和其它史料确定,曹天佑是曹顒和马氏的遗腹子,曹寅的嫡孙,曹頫的侄子。曹頫给康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一语透漏了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1968年被人发现的“曹公讳霑墓”墓石确定他死于乾隆壬午年。甲戌本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一语进一步确定他死于乾隆壬午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他享年约48岁。因为背父,他作为江宁织造曹顒的后代已失去了家族世袭继承权;他的世袭权已转移到继承他父亲江宁织造职位的叔父曹頫身上。成年后他做过“州同”。“州同”是等同州官之意,也就是和州官同级之意。到目前为止,尚无更多关于他的史料。出乎世人意外,他顽强地将自己雪藏在《红楼梦》文本之中。“真事隐”呈“树”状结构分布撒落在书中各回。书中暗中撒满曹天佑的个人及关联信息,弥漫、散发着曹天佑的个人及关联气息。第八回的“通灵宝玉”、第二十五回的“魇镇”事件和第五十六回的隐语——“宝玉”谐音“保佑”是书中最为重要的三只书眼。就实质而言,三只书眼,眼眼相通,它们的指向都是曹天佑。书中,其个人身世信息体现为多片段聚合;其家族被抄信息体现为多维度聚焦。在个人身世方面,作者将自己的早期个人信息切分成生日、宝玉是天王、小名宝玉、通灵玉是实物、通灵玉是红玉、唯一嫡孙、无世袭权、亡父等多个信息片段撒落在书中。这些信息片段整合在一起成为曹天佑早期个人身世的信息链。在家族重大经历方面,作者将家族被抄暗设为全书的主线——“通部脉络”,并用“省亲”、“魇镇”等一再对其进行暗写;将被抄家的前一年暗设为主要背景年代;将书中故事人物所处方位暗中由南转北,契合历史上曹家被抄;书中还暗示了曹家第二次被抄家的情况。
根据已知的史料和《红楼梦》书中由关于曹天佑信息片段组成的信息链我们可以勾勒并初略还原下列情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康熙帝宠臣、曹天佑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病故。这年十月中旬,曹寅的独子曹顒继承了江宁织造之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初八,曹天佑的父亲曹颙又因染急病早逝;贵族家庭面临后继乏人、家道中落的囧境。康熙皇帝为保全曹寅一支,遂令曹寅弟弟曹宣第四子曹頫过继给曹寅遗孀李氏为子,旋即接替曹顒职缺,担任江宁织造。
曹寅、曹顒两代人在短期内相继辞世,单传家庭后继乏人的局面使曹家胆颤心惊,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曹颙遗孀马氏将要出世的婴儿身上。家里事先给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的婴儿准备了喻意喜庆吉祥的刻有篆体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红色玉佩和刻有篆体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在民间习俗里这叫冲喜。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1715年5月28日),这个婴儿出世,他是个男婴。“通灵宝玉”派上用场,转化到书中叫“衔玉而诞”。他就是曹霑。他被精心取字为天佑。霑,浸润之意。“佑”即保佑、庇佑。天佑有双关用意,即上天保佑、庇佑,同时也有皇家天恩庇佑的用意。“霑”与“佑”有意涵相近之处。这样取名的情形,与曹家和皇家有密切交往的显赫家世渊源、扬宗耀祖的殷切期盼一脉相承、丝丝入扣。按照民间习俗,底层民众生养的小孩叫贱养。“贱”与“健”谐音。贱养即健养,健康生养。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让这个小孩顺利生养、保佑他健康长寿,家庭权威人士嘱咐家里的丫鬟等下人从小叫这个孩子为“宝玉”。“宝玉”谐音“保佑”。“宝玉”听起来就是“保佑”,它是曹天佑的小名。
“天佑星”还是天上三十六颗天罡星之一。生活中的曹天佑对应《红楼梦》中贾宝玉。因此,书中的贾宝玉被暗喻为“天王”。曹天佑从小既聪明又顽劣,被家人戏称为“天魔星”、“混世魔王”和“魔王宝玉”。这些情况均投射在书中。
雍正元年(1723年)初,曹天佑的舅爷爷苏州织造李煦因经济等问题被抄家,曹家受到影响。雍正二年,曹天佑的叔父曹頫被交怡亲王允祥看管。曹頫在江宁织造任上接连失误、渎职,多次受雍正帝告诫、训斥和处罚。雍正五年(1727年),李煦被查到曾交结雍正皇帝政敌允禩,被判斩监候,后改为流放打牲乌拉。曹家受牵连程度加深、恶化。雍正五年(1727年)约十一月间,在运送龙衣等过程中,曹頫和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派出的其他办事人员在山东境内发生勒索财物的“骚扰驿站案”。时任山东巡抚塞楞额向雍正帝告发。该案案发后的审案期间,曹頫暗中转移家财的不忠行为被察觉、知晓,引发雍正帝极大反感、震怒。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帝下旨给江南总督范时绎,查抄江宁织造曹頫家。雍正六年(1728年)早春的正月十五日,曹家被抄。依附叔叔曹頫居住和生活的曹天佑此时正是他“已过十三载矣”的那一年。少年曹天佑的生活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重大改变,从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突然跌入困顿、窘迫。对此,他终身刻骨铭心、历历在目、念念不忘。书中“春梦随云散”、“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等诗句就是这种心结的流露。曹家被抄后被安排乘船途经京杭大运河返回北京,随身携带了《谐声品字笺》等曹家大量藏书。这些书籍是曹天佑日后进行文学创作汲取和应用的重要来源,成为他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之一。曹家被抄后,曹天佑和他的家人一起被首先安排在北京城南崇文门外蒜市口一处十七间半的居所居住。此处离曹天佑姑父平郡王讷尔苏、姑姑曹佳氏居住的城西平郡王王府不远。曹家在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北京东南的通州有房地产业和家族墓地。“曹公讳霑墓”墓石的发现地就在通州张家湾村。曹天佑在北京城南、城西、城东南留有生活轨迹、印记。他成年后做过“州同”。
居有其所和被保留的旗籍成为曹天佑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保障。非凡的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学养为其文学创作成功提供了可靠保障和支撑。在主、客观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曹天佑为规避“文字狱”的风险,化名为“曹雪芹”,以小说的形式极其隐讳地追忆了惨痛的家族史。1736年,约20岁的曹天佑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前身——旧《风月宝鉴》。发生在乾隆四年的“弘皙逆案”一定程度牵涉曹家。1739年或1740年曹家第二次被抄,旧《风月宝鉴》有遭毁情形。此后,他结合新的经历写出新《风月宝鉴》,也就是《石头记》。按照他的规划,《石头记》前八十回暗写第一次被抄家;八十回后暗写第二次被抄家。作者曹雪芹(曹天佑)“批阅十载,增删五次”,1745年,《石头记》前八十回初步完成,作者将“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按照事先的规划和安排,作品开始抄阅流传,逐步向外界扩散。此时,他还没有生育小孩。他的家人化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与他长期配合,为他誊抄书稿和评说。他的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人用诗文以曹霑、雪芹等名义零星地记载了他晚年生活情形。他晚年生活在北京通州,死后被葬于通州张家湾。
厘清“曹雪芹”与曹天佑两者的关系很有必要。曹天佑的个人身世和其家族被雍正皇帝抄没的经历深隐《红楼梦》书中。身处“文字狱”猖獗的社会环境之中,曹天佑写自己的身世和其家族“涉皇”经历,藐视、亵渎封建皇朝的权威,跟皇权至上思想观念相冲突和矛盾,随时面临身首异处的危险。他客观上面临着生存和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的矛盾,面临着明写和暗写、隐写的矛盾。为保全性命,他必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控。因此,从这样的动机出发,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行为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种系统规划、设计至少满足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在署名上不署自己的真名,不被顺藤摸瓜,不被按图索骥,不被轻易抓到,生命可以保全。这就是说,埋名是不二的选择。第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平衡处理文与史、虚与实、明和暗的分寸,要使用一系列的隐密的写作手法,不被轻易识破书中隐藏的“实”。第三,日常生活中要防止泄密。他自己和家庭的亲密接触者应有高度默契,确保书中隐藏的“实”不被轻易泄漏。他自己对家庭以外的经常接触交往者也应有一个筛选和甄别的过程,对自己隐藏在《红楼梦》中的秘密不会轻易分享和交流。其目的都是防泄漏。这应该是他的诗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人没有涉及“曹天佑”信息的原因。以上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如此一来,在书中第一回明处出现的“曹雪芹”一名只能是曹天佑为规避“文字狱”的迫害而使用的改用名、化名或笔名。“曹雪芹”一名是作者曹天佑“隐真”自己的一种方式,是“隐”后的表象和结果,是该书创作实践过程中表层、部分信息而非深层、整体信息。曹天佑则是“隐”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严格说来,曹雪芹的个人身世、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和家庭情况是一片空白。“曹雪芹”一名具有不可追溯性。曹雪芹生于何时?不确定,不知道。曹雪芹的父母是谁?不确定,不知道。包括“红学”界在内的全社会关于曹雪芹关联情况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假定和推测的层面。因受这一基础和核心认知水准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在没有直接资料、证据、理由或逻辑依据链的情况下,将涉及曹天佑及其家族的关联史料生硬甚至是横蛮地嫁接在“红学”研究和曹雪芹身世研究上,却反过来无视、漠视、忽视曹天佑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因这一基础和核心的认知无法突破和超越,“红学”研究有一道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长久没有逾越的鸿沟,有严重的硬伤,是一戳即痛的软肋。对整个社会而言,将“曹雪芹”一名作为《红楼梦》作者的真名实姓看待,使人们对该书创作实践的基础和核心认知水准长期停滞不前,无法深入和提高。
曹天佑的创作实践包括他的写作规划、创作和作品流传三个环节。《红楼梦》的创作决定、制约、影响它的流传。书中深藏作者早期个人身世信息和皇帝抄没其家族重大经历。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了和社会分享,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平衡处理文与史、虚与实、明和暗的分寸。世易时移,在今天我们看到,作者曹天佑在书中刻意设置的密码、密障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隐藏者曹天佑自己成功地躲过了统治者的迫害而使作品得以比较顺利地逐步广泛流传,泽被后世;另一方面却派生出一个重大缺陷:后世不能确指书中所隐何事,不能准确识读,造成误读情况长久存在,乱象丛生,从而限制了作品更广泛流传。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兼具、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文学作品。它既有通俗的一面又有深奥的一面,是通俗的大众文学和深奥的古典文学兼具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最丰富、最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最深厚的思想艺术内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具有广泛、持久影响力的世界性杰作。与此同时,它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是一部十分特殊的文学作品。作者以密码方式著书,近三个世纪未被后世正确识读。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上是单例、个案,是孤峰突兀,是黑天鹅事件。密码著书本质上是一种暗示,是暗示的深化和拓展。该书密码著书的方法丰富和拓展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理论的内涵。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贵族家族为背景,以贾府、大观园等为舞台,表面主题线索是描写封建贵族贾宝玉、林黛玉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暗中是历史人物曹天佑早期个人身世和其家族重大经历的回忆录,客观上是一部揭露和批判中国十八世纪清王朝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兼具的政治历史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它广泛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官场、建筑、服饰、饮食、器物、动植物、语言、中医、风俗、娱乐、教育等多方面情况,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图景。
《红楼梦》的思想性是复杂多样的。体现自我存在、写自传是《红楼梦》作者的目的和动机。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刻意留在书中,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书中,把自己的身世和家族被抄的信息留在书中。这些情况反映了曹天佑自我表现的事实,是人性的表现,是人性的张扬。书中,他提出了阴阳二气和正邪两赋的哲学主张。因家族重大变故,他对社会有较客观、冷静的观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官场等进行了批判。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如前所言,《红楼梦》是本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著作,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图景。这恰恰说明作者关注热爱生活,说明他是入世的。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后,他又到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到宗教主张中去寻找精神家园。遁入空门的出世思想也在他的思索范围之内。书中的字里行间还夹杂着浓烈的悲愤情绪和儒释道思想。书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情爱观等。
《红楼梦》的文学性是丰富多样的。该书有天上、西方灵河岸边、太虚幻境、贾府、现实生活等多维度、多层次文学空间。这些与作者的间接、直接经历相关联。
该书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前半部80回主要暗写曹家第一次被抄家。后半部约30回主要是暗写第二次被抄家,现已成为佚稿。全书每九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作者原规划每回前有回前诗,回后有回后联。现存80回书暗中以第三十六回末和第三十七回始为转折点。
该书有其它文学作品共同和一致的写作手法,具有普遍性。因隐藏真相的需要,作者创造了一套密码式地的写作方法,具有特殊性。密码方式著书丰富了文学创作理论的内涵。
该书前80回涉及现实人物、历史文化人物、幻境人物和故事人物等共计约621人。该书涉及约425个故事人物,涉及61个姓氏,涉及上至皇帝下至乞丐,涉及当时的约50个职业。它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探春、尤二姐、尤三姐、王熙凤、贾母、香菱、晴雯、袭人、小红、刘姥姥、贾政、贾雨村、贾珍、贾蓉、贾赦、贾瑞、柳湘莲、薛蟠、焦大、卜世仁、单骋仁等一大批栩栩如生而又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涉及历史文化名人约178人。从时代来说,包括上古传说、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等不同时代。从结构上来说,包括三皇五帝、君主、帝王、将相、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辞赋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乐师、名僧、艺人、佳人、义士、巨富、小说戏曲人物等等。
该书提到《四书》等历史文化典故、典籍和篇章共计39种。
该书的主体文字是白话文,但它有融合了文言文及其它多种文体,包括诗、词、曲、赋、对联、酒令、谚语、歌、偈、笺、帖、诔等,做到了文备众体。依据多种脂批本整理的《红楼梦》统计,书中涉及177首(副、篇)上述文体。
该书中有大量戏曲因素,深受戏曲创作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到和引用的戏剧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共计24种;另有弋阳腔剧目《刘二当衣》等5种。
上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典籍、文备众体及戏曲因素等情况叠加在一起说明,作者曹天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红楼梦》是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因其内容丰富、深厚和关联情况复杂,对它的阐述和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书中“真事隐”是“红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基础和核心问题。“真事隐”的确定使人们准确明了书作者是谁、书中暗写了什么。书作者刻意隐藏在书中的基础和核心事实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标志着写作《红学概论》的时机已经成熟。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红学”研究属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红学”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同时又有文学研究的普遍性、共性。文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众多领域之一。文学研究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同时又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性、共性。
对“红学”进行深入讨论,需要我们明了宇宙存在、人类意识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先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是一种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时空存在,是一个物质世界。宇宙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岁月不居,时节长流。时间是一条人类不可能看到其两个端点的端线。它不会停滞,也不会回头。人既不可能走进同一条河里,又不可能回到过去。
人类本身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来自于约147亿年前物质和反物质相遇而发生的一次湮灭、大爆炸,是这次湮灭、大爆炸的剩余部分。从天文观测的结果来看,宇宙仍处于扩充期。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前。人类是地球演进、变化过程的产物,其起源时间约为5000万年前。目前,人类已经进化为直立行走、有高级神经活动、高智商的高级哺乳类动物,有纷繁复杂的意识、思维。人的本质是生存、存在。有人将它细分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它细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人类意识是人类对客观时空存在即物质世界的条件反射、记忆、联想的结果,是条件反射、记忆、联想的协同性思维,是包括劳动、生活、学习等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运动变化的,不断由量变积累直到发生质变;存在决定意识、思维;意识反映存在,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描述、诠释。存在、物质和人类意识、思维之间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存在、物质和人类意识、思维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两者之间有同一性、关联性;与此同时,两者又有巨大的差异性、不对称性,非一一对应、完全对应。只有极小一部分的存在会反映在意识中;意识能而且只能对存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诠释。存在、质物和思维、意识有部分对应关系,这是由存在、物质与意识、思维的同一性决定的。存在、物质和意识、思维不可能一一对应、完全对应,只有部分对应,这是由物质与意识的差异性决定的。存在和意识的关系就好比物体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身和影。不言而喻,身和影之间既有同一性、关联性,又有差异性,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身”是本源,决定“影”的存在;“影”受制于“身”,是变形、变样的“身”。依据“影”,可以追溯、确定“身”的存在。相对存在、物质世界的“身”而言,人类思维、意识包括文学作品就是“影”。
人类思维、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等等都只能反映物质存在极小的一部分。文学、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存在、物质与思维、意识之间一种或多种元素关联性、相似性一定程度的描述,如同物体的身与影的关系一样。
人类在劳作、生活、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想把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表达出来,与周边世界交流、分享,于是就首先产生了约定俗成的语言。地球上的语言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表达、沟通、交流和分享。语言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容易流逝,不便保留。于是,在进一步发展、演化过程中,在语言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各具特色的符号、文字。人类语言、文字及其它文化信息是包括人在内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外化、一种反映。存在、物质世界与其外化后的本源信息之间有对应关系。这就是说,语言、文字和物质世界、事物真相之间有而且只有部分对应关系,即存在和人类意识之间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如影随身。
人们用语言、符号、文字进行表达、沟通、交流和分享活动,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文艺、文学作品。文学、艺术是人类意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来源于劳作、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也是表达、沟通、交流和分享。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形象思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意识、思维的组成部分。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直接或者间接生活体验的结晶。作者或多或少地会把自己的“身”投放到文学作品中去。作品中会有与作者自己对应的人物和“影”。广义而言,整部作品、作品中的人物都和作者对应;狭义而言,有一个或者多个人物与作者对应。这些体现的是存在、物质和意识、思维之间关系的同一性、关联性。这些规律是文学、艺术创作和实践不可逾越的真理。如前所言,我们可以依据“影”追溯、确定“身”的存在。通过对某一事物存在和发生附着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信息进行获取并进而进行分析和推理,人们可以把握、明了该事物的真相。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和其它文化符号感知过去或它处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做的事情。文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支即是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和其它关联史料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接近以至部分还原作者创作实践的真相,形成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的认知。文学研究也只有认知、遵循前述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属于逻辑思维,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意识、思维的组成部分。
时间不会停滞,也不会回头。人不可能回到过去。既然人们回不到过去,那么我们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是否全然无能为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时间是变动的,但物质和意识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是不变的。物质和意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意识一定程度反映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一样,都不会发生变化。古今中外的人们共享这一逻辑关系。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言,三百年前曹天佑生活时代存在的逻辑关系和我们今天生活时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不会发生变更,不会变更出一个新的逻辑关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