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账 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账  户:
新 密 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注册账号
账 户:
密 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60s
《一个80后的文化啪啪录》
  • 作者:胡胜华
  •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文起三代之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三个时代),体现80后一代对历史文化、对社会人生、对自我的所思所想,颇具代表性。全书坚持用证据说话、以学理讨论、靠文采传道,适合专家学者、中高等院校学生、80后、90后群体以及其他各层对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阅读,其中观点、论证手法、表达方式等等,都值得读者学习参考
作者介绍
胡胜华,男,1981年3月生,籍贯湖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东方早报》《团结报》《书屋》《温故》《炎黄文化》《中国图书评论》以及香港《明报月刊》、台北《传记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若干。现居汉口
  • 目录
  • 样章

自序

第一辑

文化问题有战事

评蒋庆《王道政治与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评李泽厚、刘再复《五四九十周年仍缺民主与科学》

中国自由主义死了吗? 
——驳郑永年《自由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黑马原来是黑驹
——评摩罗《但愿柏杨的“自虐时代”就此结束》

儒生一思考,我们就发笑
——评《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

张艺谋懂得什么“天人合一”!

余秋雨和墨子

脱余秋雨的裤子

谈范曾

郭齐勇闹笑话

孔子教诲郭齐勇

——翻郭齐勇的旧账

百孔千疮、一丘之貉

——评王达三博士的论证水平

不和谐的儒家徐晋如见识何如?

我读金庸《我读〈张居正〉

为什么缺乏大国民风度?

别再拿良心说事!

张耀杰《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的败笔

关于梁实秋的“抗战无关”论

“鲁迅并未视胡适为论敌”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章诒和《伶人往事》读后

理论创新从何而来?

凤凰网《雪夜漫谈》谈出了什么?

人情大于真理
——对邢福义先生《两次指点》的一次指点

看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访谈有感

新诗不失败吗?

不幸遇上烂书

文字直排与秉笔“直”书

第二辑

韩寒应读书明理

欣赏欣赏韩寒的水平

“80”后应该迅速抛弃韩寒

打韩寒的假

韩寒,丢人丢到国际上去了

韩寒的“马后炮”

韩寒是文化拜金主义的产儿

南方周末2009年原创榜文化论坛观后感

简评韩寒演讲《所谓文化中国》

《独唱团》:从千呼万唤“屎”出来到众“妄”所归

韩寒无知,厚诬李敖

韩寒的诚信问题

韩寒有能力讨论社会问题吗?

为韩寒历史文化无知举例

“书生”也是有权有势的人

——驳韩寒“虚无缥缈”论

谁是文化界的张悟本

评张鸣论韩寒

郑渊洁看看想

孔子可曰大,名流真是小

易中天、李承鹏错在哪?

评韩寒等五十位作家声讨百度侵权事件

——斗得好,闹得菜

维权作家既“耍流氓”,更“不爷们”!

李钟琴何必大叫大嚷?

第三辑

遥望李敖

敬文人而远之

——以钱钟书、季羡林为例

女性化的大人物

你不知道的秦桧

李敖是怎样炼成的?

从李敖“指教”钱其琛说起

方舟子对李敖的“嗡嗡”

何平何必评李敖?

李敖“黑白讲”

崇文宣武 雄视百代

——读毛泽东《祭黄陵文》

梁漱溟与毛泽东

    ——读《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

胡林翼在湖北

——读《胡文忠公抚鄂记》

做一个象样的人

——评傅国涌《蔡锷:不争主角争人格》

关于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讨论

一、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邓晓芒)

二、也谈胡适的身份意识——致邓晓芒先生(胡胜华)

三、何谓自由知识分子——答胡胜华先生(邓晓芒)

四、后记(胡胜华)

在“围城”外看《十月围城》

向金大中致敬

微君山,君与谁归?

从成败看境界

论自省

我最难忘的一个“80后”


文化问题有战事

 

美国学者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发表以来,反对者甚众。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写了一本《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有所批判;德国学者迪特·森格哈斯写了一本《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也有所反驳。两森的主要观点是文明与文明之间更多的是互相融合,而冲突则更多的发生在文明内部之间。即便如此,也有人热爱和平、热衷攻关,就是不喜欢冲突,——那破坏感情、破坏关系、破坏“和谐”的冲突!

二○○六年四月十四日、二十八日《解放日报》上,刊出标题为《余秋雨“点穴”文化误区》的长文。这篇文章长达万余字,文中以生花之妙笔,逐一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六大文化误区”,颇为切中时弊,尤其对那些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者,实在不啻一次大脑开封总体上看,这是一篇不错的文字。但是,其中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论调,却未免不着调。余秋雨说:


“亨廷顿如此强调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是以一种西方本位主义的立场在防范着其它文明。它把中华文明在冲突中的地位大大抬高,实际上是把中华文明看作主要对手。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说,这个理论背后隐藏着两个基本词汇,那就是“我们”和“他们”。米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切简单化的理论总是会让人们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最后才会让人们摆脱。”


并且指出:


“有些冲突,看上去发生在两个文明之间,但细加分析即可发现,其中并不包含文明意义上的对峙。”


他又说


“其实,文化应该是一面友善的旗帜,文化应该是一种沟通的笑容。中华文化为什么存活数千年而至今犹存?因为我们的祖先以中庸、和谐的心态阻止了各种极端主义的长期发作。 ” 


秋雨不喜欢文明冲突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却抬出什么中庸来,真是风景!《中庸》讲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惑”,看起来真是非常具有包容性、非常理想,但在实际中,却有点像白日梦。道理很简单,在“万物”与“道”中,真与假、错与对、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等等,是根本无法调和的;必欲“并育”、“并行”,名曰“和谐”,实则和稀泥耳。余秋雨说“我们的祖先以中庸、和谐的心态阻止了各种极端主义的长期发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谬论。实际上,所谓“中庸”“和谐”,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美好结果,不是一种价值观,也不是一个衡量万物的尺度。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它们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中国人讲“中庸”“和谐”,但却最性好走极端,例如太监、小脚、独尊儒术、八股考试、凌迟、造反等等,都其著者也这种“血染的风采”,又何来“中庸”“和谐”之可言呢?

余秋雨对文明内部的冲突也很不满。他“这些年,本来应该最安静的文化领域反而变得最为凶险,就是因为出没着不少这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角色。”这是不懂文化本质的话。事实上,文化领域内部最不可能安静。相反的,每一种文化,其内部都有着固有的好斗倾向。能出现这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角色,正是这种文化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内部之间没有讨论、没有争论、没有交锋,这种文化必定呈现死相、沦为死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千姿百态”,如果没有先秦诸子、如果没有百家争鸣、如果没有《论衡》与《焚书》、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那是不可思议的。

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开展文化斗争,对存在的冲突有以正视和解决,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扫清障碍,正如尼采诗言,“朋友们,斗争是世间一切幸福的源泉!”当然,这种文化斗争,不是阶级意义上的压迫、不是政治意义上的专断,而只能是逻辑和事实的裁判。